數字化賦能教學方式變革 促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29日講話中強調“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學質量提升”行動,強調構建數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助力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推動數字化賦能教學方式變革,要以落實立德樹人、培養全面而有個性的學生為出發點和歸宿,關注人人公平發展,聚焦學生健康成長。具體值得關注以下方面:
一是以促進所有學生發展為價值取向。 制定教學目標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凸顯育人為本,體現“五育并舉”,促進“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要基于課程標準要求與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教學目標,注重內容掌握的同時,重視正確價值觀、關鍵能力、必備品格的形成與發展,充分體現未來社會對學生數字素養的要求。 應用數字技術收集、匯聚各類學習過程與結果數據,把握學生群體特征與個體差異,提供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差異性的學習路徑、個性化的學習指導,促進所有學生的發展。 二是圍繞學科核心概念組織教學內容。 學科核心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統攝性與包容性,可以將相關內容有機串聯起來。 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注意削枝強干,突出重點,促進學生對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不能因數字技術帶來的便利性而增加細枝末節、無關緊要的內容。 引導學生借助數字技術建構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教學內容結構化,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注意聚焦核心概念,采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設計并實施作業與測評,借助數據分析與關系建構,把握教學內容之間的相互影響,更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強化內容關聯,促進學生對關鍵內容的理解與把握。 三是遵循學習規律設計與實施任務。 通過聚焦核心概念、順應學習規律、體現數字賦能的任務設計與實施,引導學生運用關鍵步驟,利用思維工具,進行主動的意義建構。 可從單元乃至更大的范疇上思考,聚焦教學目標,緊扣教學內容,注重線上、線下任務的合理分配與有機融合,形成指向核心素養發展的進階性學習任務體系。 創設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經驗的情境,圍繞真實問題設計具有挑戰性、指向高階思維的學習任務,并在數字技術助力下,應用符合學習規律的任務實施路徑,利用各類資源與信息解決問題,充分激發學生思維。 四是促進學生深度參與教學過程。 充分的互動促使學生高度投入與深度參與教學過程,促進學生高階思維、團隊協作、社會情感能力發展。 充分發揮數字技術拓展時空的優勢,創設促進在線交流的學習空間,豐富合作學習的途徑,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充分表達、相互包容、溝通交流的途徑深化內容理解、增進情感體驗、發展合作能力。 借助數字技術及時采集并多樣呈現學習結果的優勢,通過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引領、呈現典型的學習結果以及引導學生開展相互評價,促進師生交流與生生互動,提升學生的參與水平,發展學生分析、評價、反思、創造等高階思維能力。 五是開展融于教學全過程的伴隨式評價。 數字技術賦能使得數據獲取更加方便、類型更為多樣、加工更為深入、應用更為及時,有助于評價從終結性評價向伴隨性評價的轉型。 注意融課前、課中、課后于一體,借助數字技術進行全過程評價,課前了解學情,課中把握教學進程,課后檢測目標達成情況。綜合應用練習測驗、成果分析、表現觀察等多元評價方式,全方位、多層次把握學生學習情況。 注重評價結果的深層次應用,依據評價結果優化教學策略,改進教學過程,或自動推送相關學習資源,促進學生開展自適應學習。 還要特別注意避免因評價次數過多、導向不良、應用不當而增加學生生理負擔與心理壓力,保護學生身心健康。 總之,可以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在拓展教學時間與空間、提供學習資源與工具、增進學生體驗與互動、支持數據采集與運用等方面的優勢,從體現教育公平、發展核心素養、深化學習體驗、增進互動交流、保護身心健康、促進個性發展等方面著手,通過提煉具體的實施路徑與策略,進行由點到面的實踐,開發可復制推廣的工具,推動課程教學改革深化發展。 作者:王洋(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 來源:教育部,可點文末“閱讀原文”查閱
上一條: 面對ChatGPT學校教育的變與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