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賦能教學的“何為”與“可為”
日前,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提出了14項舉措,要求各地各校明確責任分工,建立健全推進機制,不斷將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引向深入。文件明確提出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學質量提升(>>查閱文件)。數字化如何賦能教學質量提升?一起來看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陸的觀點———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陸
教育部辦公廳于2023年5月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了課程方案落地規劃、教學方式變革、科學素養提升、教學評價牽引、專業支撐與數字賦能等“五大行動”共14項舉措,緊緊抓住制訂課程實施規劃、實施教學改革重難點攻堅、加強科學教育、數字化賦能教學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推動課程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是統籌運用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思維,以數據要素為基礎,建立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的映射關系,通過計算賦能增加對教育教學現象的認知維度,提升教師作為研究者的認知水平,從而推動教育教學系統流程再造、制度重構、整體優化的過程,可以有效解決教研中的難點問題。
教育的數字化轉型與傳統的教育信息化存在有本質的不同,傳統的教育信息化是在物理空間中閉環完成,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則是物理空間的孿生數字空間中,支持通過算法發現教育教學中的新現象、新事物,例如可以通過算法計算對教育教學系統中的人、教學現象等做出診斷與預測,繼而獲得數據驅動下產生的新理論、新觀點,乃至獲得新知識。
數據是對事物現象的表征方式,通過數據可以獲知事物的現象。在數字化轉型中,數據不僅可以用于表征教學現象和提供教學改進的論據,數據還可以使得還原論和整體論找到融會貫通的共同基礎。例如利用AI技術對視頻課例進行數據化的過程是碎片化的還原過程,而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的過程是集成化的整合過程,數據還原為數據整合打下基礎,數據整合則將數據還原后的碎片重聚并顯現出教育教學規律,體現出大數據時代的整體論是基于數據還原的整體論,是經過數據還原的并具有豐富細節的整體論,是實實在在對數據碎片的整合與重構。
在數字化賦能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警惕將數據主義放在與人文主義對立的立場上,不能一味堅持用數據理解、解釋一切,或者濫用數據,而缺少對人的關切和人境遇的考量。在數據面前,教師作為研究者應該首先保持人的獨立性,提高人的自覺性,發揮人的能動性,確保人的主體性地位。
來源:課程教材研究所,節選自中國教育新聞網《持續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大家談⑨》
上一條: 曹培杰:學校如何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
下一條:雷朝滋:教育強國中的數據治理